郗歆美 发表于 2017-3-31 11:08:15

焚烧的纸钱,祖宗收到了吗


清明节扫墓烧纸,很久以来都是中国人颠扑不破的传统。然而,烧纸最初却并不受欢迎,它的普及还要归功于一个外来宗教的传入。那么中国人从何时开始烧纸的?他们又都烧了些什么?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wirYmgy1fe563ng5rnj30hq0an74z.jpg

清明节焚烧纸钱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习俗。近年除了传统的金银元宝、铜钱、地府银行大额纸币外,不少富有孝心的扫墓者更是别出心裁地给故去的先人烧去了纸iPhone、纸别墅、纸佣人乃至纸小三。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wirYmgy1fe563n3fi5j30cc0ay0xb.jpg

清明烧纸在当下环保观念盛行的社会显然有诸多不适。为此,有关部门早就将之列为移风易俗的对象,或软或硬地劝导民众放弃这个“陋俗”,只可惜由于传统的强大力量,至今效果不彰。

不过,烧纸真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吗?
中国有句老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可是件一等一的大事。无论是巫术占卜盛行的夏商周三代,还是阴阳学深入人心的秦汉,人们都相信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会有衣食住行和消费。于是陪葬与祭祀便成为了丧葬习俗。

但是,死人应该用什么东西,那可就是个问题了。

起初,死者陪葬或祭祀中使用的物品以生前使用的贵重物品为常见。即从原始社会到上古早期,陪葬祭祀的物品基本上都是活人所用的生器。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开始,大概古人发现如此铺张的祭仪成本实在高昂,于是专给死人用的“明器”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开始部分替代了生器。荀子在《礼论》中就提到“明器貌而不用”,即只要求和生器形状类似,并不追求实用性。原料一般为不值钱的木头、陶土、竹子,制作工序也较为减省。

到了《礼记·檀弓》中,明器在和生器竞争中由于价廉已经大获全胜,并且使用明器而不用生器也有了理论上的完美解释。孔老夫子说:“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就此,明器从为了省钱而产生的代用品一跃成为礼法所需,用生器反而大逆不道了。
那么纸钱又是如何应运而生的呢?

在事死如事生的世界观的影响下,死人在另一个世界不但需要日用品,也需要花钱。早期给死人用的钱以玉帛为主。直到秦汉,由于圆形方孔货币的普及,埋“瘗钱”(指给死者用的钱币)成为取代玉帛的新常态。玉帛和瘗钱这种实物祭品,一直在皇室中延续下来。这反而使他们的灵魂不安——埋有大量钱币的陵墓反而成为盗墓者的提款机。当然,这也是历朝历代货币能够为我们所见的主要原因。
即使是埋铜板,平民阶层也多少会觉得有些浪费,更何况还会被盗墓困扰。纸的发明,为棺前痛哭的人们指了一条明路。

纸钱的出现,不早于东汉后期(蔡伦发明纸张之后),最可能产生于魏晋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的明器,纸钱的诞生不但满足了人民群众以极低成本让先人暴富的朴素愿望,也符合儒家思想的明器非生器观,因此在应运而生后迅速流行。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就说“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

但是,起初纸钱并不是用来烧的,而是或埋或挂。显然,古代的中国人起初并不认为纸钱得烧一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焚烧纸钱是何时出现的呢?

目前有关烧纸钱的记录最早出现于唐朝。《旧唐书》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玙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由是过承恩遇。”讲的是唐玄宗宠臣王玙烧纸钱的祈福的事。

但是最初焚烧纸钱的习俗流行于民间,官宦阶层并不喜欢这种山寨的方式,反而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不敬。《旧唐书》已经明言焚烧纸钱“近于巫觋”。士大夫们甚至有颇为激烈的言论。如欧阳修感叹过:“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天子而为闾阎鄙俚之事者多矣!”

欧阳修对焚烧纸钱的反感颇有道理,因为焚烧纸钱和寒食不生火的礼制有着极难调和的矛盾。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焚烧纸钱的先例一开,各种奇奇怪怪的焚烧用纸制品就此纷至沓来。

元朝时,狐首束腰的银锭被铸造出来。纸钱也从圆形方孔发展到了“元宝”。元宝起源于杭州绍兴一带,用锡箔叠成,叠好后串成一串或摞在一起焚烧,纸钱的面值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各种纸车纸马纸房纸人也冒了出来,极大提高了阴间的生活水平,以至于《元典章》明文规定:除纸钱外,其他纸糊房屋人马尽行禁绝。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wirYmgy1fe563msioqj30hq0hiwgv.jpg

元宝这种实物货币的出现也为纸钱增添了新的形式

明代之后,元宝很快流行到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至今依然。按照当时的规矩,银色的元宝用于祭拜祖先,金色的元宝则用于供奉给佛和菩萨。但是明朝注重礼制,上层社会对焚烧纸钱多少有些忌讳。

经历了明朝的小低谷以后,烧纸的春天又一次降临。

清朝开始后,焚烧纸钱又掀起了另一个新高潮——满人入关前葬俗往往直接焚烧大量财物。入关后发现了纸钱这个价廉物美的替代品,自是十分开心。于是焚烧纸钱不但摆脱了之前的种种道德包袱,而且程度极为惊人——孝庄太皇太后葬礼上共烧去金银纸锭63万,纸钱49.5万,纸帛十七万。

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现代货币传入中国。纸钱再一次发生了演变,出现了“天堂银行”、“冥界银行”字样的纸币,往往印有玉帝的头像,面额巨大。但因为成本高,只在很少范围内流传。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wirYmgy1fe563m3rfpj30h007z0ud.jpg

融入了现代元素的的冥币,高效地满足了人们对面额的需求

恐怕真正做到了遏制焚烧纸钱还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纸钱生产和消费曾两度锐减,并被迫转入地下。尤其是1966-1970年,很多地方纸张匮乏到小学生连作业本都没有的程度,冥界也连带着拮据了一阵子。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烧纸无论是数量还是花样已经大步迈上了新台阶,先是家家户户都烧得起纸钱,纸屋、纸轿子、纸马、纸佣人再度复兴,随着中国人民的口袋日渐殷实,并且专业化分工更细,古典式样的纸屋已被1:1的纸别墅替代,纸汽车也替代了纸马纸轿子,而且与时俱进地配给了各种电器,更可喜的是,随着中国人民观念的日渐开放,有些孝子贤孙还给老爸烧几个真人大小的小三、女文工团员——只是那边接收的或许是个印度人或波斯人罢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 发表于 2017-4-18 13:33:00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焚烧的纸钱,祖宗收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