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芙染 发表于 2015-11-25 09:20:30

历史上戚家军战无不胜的三个利器

  第一利器、佛朗机  中国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佛朗机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在倭寇骚扰明朝时所用的攻城武器就是佛朗机。  葡萄牙最先发明,后来明政府在和葡萄牙人的冲突中缴获,发现性能先进,于是投放神机营装备并改进,万历年间这些火炮参加了抗日援朝作战,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还有连发品种。  在以后有出现了,小佛朗机,俗称小型手炮。  第二利器、狼筅  一、简介  古代兵器之一。又名长枪,亦称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头与杆均为铁制成,重约3500克,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击方法主要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二、资料记载  戚继光《纪效新书》载:"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 倭 利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鸳鸯阵》:“ 戚继光 每以鸳鸯阵取胜。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鎗二枝夹之,短兵居后。”  三、戚继光六势狼筅  狼筅之为器也,形体重滞,转移艰难,非若他技之出入便捷,似非行器也。殊不知乃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如人之居室,未有门户扃键而贼能入者。虽然,得人而用之则可以制人,不得其人则制於人矣。干将、太阿之利,使童子而持於国门之外,则必有袒背而夺之者。何也?其所能乖其所使矣。凡用狼筅,须要节密枝坚,杪加利刃,要择力大之人能以胜此者,勿为物所使矣。然后以牌盾蔽其前,以长鎗夹其左右,举动疾齐,必须钗、钯、大力接冀。然筅御而不能杀,非有诸色利器相资,鲜克有济。兵中所以必於用此者,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馀,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风雨之势,则此器为重赘之物矣。  使用架势

  四、狼筅的故事  1592年,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为此专门了狼筅兵。他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  第三利器、鸳鸯破敌———戚家军奇阵破倭寇的秘密  引子:  前些日子正好看见有兄弟帖中提起中国的盾牌兵,其实盾牌兵在我国古代步兵中一直都存在,而且这在戚家军的鸳鸯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盾牌兵在鸳鸯阵中发挥了大作用。戚家军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位大败倭寇的明朝将领在我国历史上名垂青史,战功不俗,鲜有企及。很多人都知道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抗击倭寇中的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鸳鸯阵”便是戚继光所创奇阵。  背景  倭寇的背景  倭寇,泛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摘1】“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日寇 ○ ○(某地名)”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 (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日本军为“倭寇”。而在往后的排日风潮中,倭寇更成为敌视日本人的用语。其实早在元朝,倭寇就已形成,在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的军事行动中,对日本的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等地的居民进行屠杀,因此前期倭寇以这些地区的残存者为主要构成份子,对于朝鲜沿海进行含有报复式的海盗行为,目的一方面在于夺回被俘的岛民,一方面则在掠夺粮食以弥补因遭虐杀而下降的农业生产力。  明代初期,明国富兵强,海防严密,倭寇鲜有可乘之机,难以犯我。进过百年积累,明正统后,中国经济日渐发达,沿海地区更是物产丰富、人民富足。渐渐由于明朝政治腐败,海防趋于松弛。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进入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国内战事不断,失势一方的武士、浪人往往逃往海上,回合流民及不法日商形成很多势力较大的的倭寇集团。这些日本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富庶充足的地区垂涎已久,由最初的海上走私打劫,到后来的公然开展进入沿海地区内陆的烧杀抢掠。那群强盗最嚣张的时候,其的抢掠范围一度扩大到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  这些史实暴露出这些中国门外的野狼,自古就有侵略的兽性!而且到后来很多扩大化的倭寇侵略行为更是日后我们国耻的明代版本。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劫,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间就曾有过一回: 【摘2】据《简明中国古代史》记载,是年(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劫数省,攻掠徽州、芜湖、南京,所致掘坟墓,掠妇女,杀戮甚惨。...有一股倭寇不足七十二人,自浙江、衢州、过江西饶州、历徽州等地,直至南京。南京守军与之接战,死者八九百人之巨,此七十二人竟然不折一人而去! 也就是说此群倭寇的战绩是完胜!当时南京大小十三门紧闭,大小州官皆登城守备,全城百姓也被迫清点上城,后倭寇离去,犹不敢懈怠。此战虽无屠城之事的发生,但是造成了南京人自古对这倭国强盗畏惧有加。  除去明朝当时官吏和军队的腐败之外,这些倭寇的作战能力的确不容小视。这些倭寇虽是日本内战的战败武士和浪人,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训练有加且凶残至极,无论单兵还是集团作战,其战斗力远胜当时的明朝士兵。  纵观一战局和史实,这些倭寇的装备战术确有过人之处:  1.军备兵器 敌长我短  倭寇惯用的倭刀又称野太刀、日式长刀、武士刀、刀长五尺,刀刃多采用包钢法精心锻造,非常锋利。刀柄奇长,适合双手握持,大力劈斩之下破坏力极强,能把明代士兵胳膊带肩斜劈下来!  其实这种武士刀是源于我国刀中国粹之一的唐刀,唐刀可谓中国兵器历史上影响力最为辉煌的武器。对周边亚洲诸族——北至外蒙,南至越南,西达帕米尔高原,东至朝鲜、日本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这日本是将唐刀仿制改良至极致的一个,其优良的制作工艺至今都是刀界受人追捧的精品。当时传入日本的唐刀被日本称之为“唐大刀”,日本人仿制的成为“唐样大刀”。可能有人说那日本刀是弯曲的,而唐刀是直刀,这二者怎么说?其实是上传入日本的唐刀并非全是直刀,正仓院藏有一对“橘夫人奉物”的银饰镶宝石唐短刀便是曲刃。对日本刀的身世日本学者清水橘村在其1932年所著《刀剑大全》坦言:【摘3】“我国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艺美术、百工之技术均自中国所传,刀剑即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则其初之煅刀皆为舶来品,乃任何人不能辩论者。”  反观明朝当时的军备,主要是配备的明制单手腰刀和长矛等各类的长杆兵器。与倭寇对战时,短兵相接所配腰刀长不过三尺,重量也于倭刀相差一半,加之单手握持,根本无法抵御倭寇势大力沉的双手砍劈;长杆兵器对阵时,阵型若为所乱,各自为战之时长杆兵器回转不灵,加上兵器杆长,经常被倭寇劈断,难以御敌。  2.参战人员 敌强我弱(具体史实,勿拍砖!)  日本刀法及适用于步兵作战,而且这些武士浪人之辈善使倭刀,双臂有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备战,刀法高明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不仅有大开大合的凶悍劈砍,而且还有轻捷灵活的身法。与大多数未经战阵,不谙搏杀的明军菜鸟级别的士兵在对战中当然难以抵挡倭寇的攻击。  3.阵法较量 倭寇“蝴蝶阵”明军难挡(此部分详细分析)  当时的倭寇多以小股部队分散作战,按照当今的叫法可以称得上是特种作战,这伙强盗行踪不定,长于偷袭和突破。虽然这些经常总人数经常不过百人的强盗却非常擅长小团体配合的小组作战。大家可能在很多反映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战斗正酣时会出现一小股武士被合围在一大群敌人之中,这些武士背靠背以太刀相持搏杀的情景。这种以少战多的阵法其实就是下面要说的倭寇的“蝴蝶阵”。  【摘4】在郑若嘉靖年间编写的《筹海图编》卷二所云“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为号,众皆挥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视则从下砍来。” 从摘文可见,大家不难想象那群被围着的小鬼子怪叫着挥舞起长刀的情形来。这种刀法大开大合的挥舞架势看起来的确令明朝将士惊骇不已,这些明朝士兵还在迟疑间便被贼寇所害。远望挥刀的倭寇时,挥舞的长刀在阳光下呈现数道白亮弧面,犹如蝴蝶扑翅,所以形象被时人唤作蝴蝶阵。说到小日本的扇子,有人会问是什么样的?本人也不大清楚,大概就和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相扑比赛,两个相扑胖子中间的那个揣着日本传统服装、戴着龟帽的裁判手里拿着的玩意儿吧!  话说回来,由于明朝军队当时大多数都是废物,有作为的将领屈指可数,虽然明朝当时是世界上少数级别的超级大国,可是对付这些流寇的确是有力使不上,更何况当时的明朝国力开始衰败,军备松弛呢?  乱世出英雄,还好当时的明朝有戚继光。因为戚继光将军是历史上少有的妇孺皆知将领,所以他的生平事迹在此不再累述,主要说的是他的鸳鸯阵。  【摘5】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队,最前者为队长和2名藤牌手(盾牌兵),拍手均配备明朝制式腰刀。明代冯梦龙在《智囊补·兵智·鸳鸯阵》中记:“ 戚继光 每以鸳鸯阵取胜。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鎗二枝夹之,短兵居后”。  这种鸳鸯阵的具体布阵形式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左边的士兵是持握小型圆盾牌的人,需要士兵年少便捷,身体灵活,胆大心细,对战时能够为其身后的伙伴挡住飞逝箭镞,又能够在盾牌后面投掷标枪,诱敌出手后乘隙径进,取出盾牌内的腰刀砍杀敌人。右边的是一名持长五边形盾牌的士兵,他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力大胆足即可,对阵时需保护持令旗队长。  牌手身后是两名手持狼筅的士兵。狼筅算是戚家军最有特色的武器了,【摘6】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明制)。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我在一些资料里见过狼筅的独到之处,狼筅采用的大毛竹是南方特有的,选取的毛竹一般是老而坚实的竹子,取其长且直,挺而韧,处理工艺也比颇为讲究,先将其旁枝灼烤杀青,再涂以桐油,甚至敷上毒药,这种处理使得这些向前弯曲呈倒直钩的竹枝坚韧极富弹性,倭寇的长刀根本奈何不得,无法伤及使用者,更不要说攻击鸳鸯阵里其他的人了。由于狼筅本身很重,而且很长,挥舞颇为不便,不过两个手持狼筅的士兵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膂力过人就足以胜任。加上之后的训练,使狼筅成为鸳鸯阵藩篱,在中远距离上是的敌人无法近身,善使者可以用其牵制住近身的倭寇,给身旁的的藤牌手和长枪手有机会将敌人杀伤。狼筅除了扫倒敌人以外,还有隐蔽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士兵壮胆,鼓舞士气。  狼筅手的背后各有两名长枪手,所用长枪长一丈二尺五寸(明制)。长枪手的背后则是两名士兵携带“镋钯”。“镋钯”也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兵器,其形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即绑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在远距离上攻击敌人;在长枪手对近身的倭寇来不及回旋的情况下镋钯手也可保护前面他们,在短距离上镋钯也可对敌造成杀伤。  由于整个阵列士兵和武器数量配置左右对称,故名鸳鸯阵。戚继光招收来的兵员,多是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而“鸳鸯阵”的战术,也是针对这些士兵的特点而设计的(之前的藤牌手和狼筅手等人员挑选和要求均体现这一特点)。因为之前的倭寇横行,这些饱受战祸的农民子弟急于报仇,稍加训练之后他们便成为戚家军的中坚力量。  鸳鸯阵的阵势灵活多变,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改变队形,可以一字横向排开,狼筅手、长枪手和镋钯手居中,牌手保护两翼;也可前后分成两排,宣扬枕边三才阵,长枪手、藤牌手和狼筅手在前杀敌,镋钯手在后面防御。由于整个鸳鸯阵通过兵器的刀与盾、长与短、攻与防的配合,分工明确,配合得当,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避开了兵器自身的短处,具备了近乎完美的攻防一体的能力。无论倭寇在何种距离之上,也无论其多寡,在阵内阵外接受打击而不能招架,出处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加上戚继光的治军严谨,训练有素的有利条件,这种专业分工、协同作战而形成优势和战斗力远远超过倭寇的分散小股流窜作战的战斗力,倭寇的蝴蝶阵的优势顿时在鸳鸯阵的冲击前化为乌有。此后战局完全扭转,倭寇的嚣张气焰随着常战常败、到每战必败灭的是一干二净,这群龟孙子傻了眼,根本不知道为啥这种举着“戚”字的明军犹如战神般不可战胜。  代表战例: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五月初五 白水洋大捷  此捷之前,大批倭寇窜入花街一带骚扰抢掠。戚继光率“戚家军”,首次排出“鸳鸯阵”法,在鸟铳、弓、弩、火箭的配合下,一举杀敌3万多人。紧接着在保卫台州的战斗中,倭寇人数两千余人,对战戚家军一千五人。由于当时是戚家军的伏击,而倭寇自恃人数众多,竟然一字摆开阵势直冲过来,戚家军兵分为一头两翼一尾的阵势,并迅速排成鸳鸯阵,冲杀倭寇。此战役戚家军几近完胜,战果和上次倭寇横扫金陵有得一比:不算倭寇焚死者和坠崖者,戚家军共斩敌首三百四十十四颗,生擒者逾千。戚家军阵亡者仅三人,全师奏凯。  据史料记载,戚继光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各地抗击倭寇共12年,由于其治军严谨,加上鸳鸯阵的行之有效,在大小近百次的战斗中戚家军均获胜利,自此倭寇之乱得以平息。  尾声:戚继光抗击倭寇也非常重视向敌人学习,他根据倭寇所用的长刀所制,结合当时明代的制刀工艺,定制出明式长刀此长刀解有“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再加上戚继光的说法“长刀近用先及”,可见这种明制长刀乃“敌为我用”的代表作。  这种长刀后来在历史中大有作为,在下篇文章我会详细讲这种源于倭刀但优于倭刀中国名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戚家军战无不胜的三个利器